湖南不靠海、不沿边,但开放的步伐越走越坚定。如何耕好改革开放“试验田”,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近日,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沈裕谋接受记者专访,介绍了湖南商务战线在党建引领下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思考,解读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高地的湖南“密码”。
耕好改革开放“试验田”,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
“今年以来,湖南改革开放捷报频传。”沈裕谋分享了几个“热乎的好消息”。
湖南外贸“新三样”跑出了加速度,中非经贸博览会越办越红火,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2239家湘企走进了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来湘投资的世界500强达到212家。5年来,湖南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近5.7万家,贡献了全省3成的外贸外资。
沈裕谋介绍,湖南自贸试验区成立5年来,锚定让跨境贸易“更省时、更省钱、更便利”来推进自贸制度创新,主抓了三个方面的创新探索。
在促进改革方面,湖南以首创性、集成式制度创新打通发展堵点难点。今年,首创了“出口新能源汽车电池包装使用鉴定联动监管新模式”。在新模式下,新能源汽车电池无需再发往重庆,可在长沙就地实施鉴定监管后,直接“分箱发运”出口,每单减少物流时间10天以上,每年降低企业成本近千万元。
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推动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设立了全省首支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办理首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外债业务,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将“金融活水”投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科技、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园区导入优质项目资源。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推动高端产业集群集聚。长沙片区集聚再制造企业392家,工程机械总产值占全国30%,还培育了保税研发、易货贸易等新业态。岳阳片区以汇川技术为龙头建成全国最大伺服电机生产基地,联手新紫光集团打造中部最大“半导体+绿色智能计算”基地。郴州片区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党建引领聚合力,激活开放新动能
如何以党建引领商务系统改革发展?沈裕谋介绍,省商务厅将党建作为攻坚克难、推动开放的“红色引擎”,坚持协同协作,做好调查研究,坚守人民立场,持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省商务厅牵头构建了“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党建协作机制,建立常态化跨部门、跨行业的沟通会商机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比如,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通过巴基斯坦光缆网项目党建协作机制,将不同单位、不同领域的党组织力量凝聚起来,助推项目成功纳入国家“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库。在畅通国际贸易通道方面,通过通道党建联动机制,把涉及五大通道建设的各方力量团结在一起,形成合力。
商务部门将深入调研作为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前置环节,围绕“十五五”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组织开展了13项重大专题调研,确保规划编制和政策出台接地气、有实效。例如,通过对省内以及长三角地区德资企业的走访调研,研究出台了对德合作工作方案。今年新增了7个德国外资项目,有力提升了湖南在德语区国家的影响力。
“我们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大力开展商务为民办实事。”沈裕谋介绍,近年来,商务部门持续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深化家政兴农、电商公益助农,推进农贸市场提质改造,开展冷链物流强链补链三年行动等,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着重从五个“高”发力
沈裕谋介绍,“十五五”期间,商务部门将着重从五个“高”发力,持续用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实施高位势的开放战略。谋划建设“一区一枢纽”:“一区”即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着力打造地方对非经贸合作“国家队”;“一枢纽”即建设内陆地区综合性开放枢纽,强化湘琼粤港澳、湘成渝、湘鄂赣以及与长三角的开放合作,打造“环湘开放合作带”,提升湖南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育高开放度的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优势产业外贸提质增效行动,推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先进钢铁材料等产业出海,吸引更多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国际战略投资者落地湖南,引导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开拓全球市场,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打造高能级的开放平台。不仅要巩固升级自贸试验区、经开区、海关特殊监管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现有开放平台,也要拓展培育新兴开放平台。
畅通高质效的内外循环。对内建强经营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对外拓展国际市场、架构全球网络。全方位扩大消费需求,培育首发经济、情绪经济、“人工智能+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加快打造文旅融合、体育赛事等消费新场景。深化内外贸一体化,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绿色贸易、数字贸易,推动网文、网游、网剧等文化产品“走出去”。
构建高协同度的开放生态。将围绕标准认证、金融服务、涉外法治等领域,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统筹推进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聚力推动产学研协同、人智驱动等知识创新型开放。
(文/黄晗 张璐 徐果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