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人为干扰,没有人情世故,只有本领比拼。
这是“机器管招投标”希望达到的效果,听上去很美。
事实,也是如此吗?
8月8日,湖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简称“交易中心”)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经营主体代表和业内专家,来了一场“透明之旅”。
这是湖南“机器管招投标”交易系统自今年2月运营以来,首次大规模面向社会开放。
面对网络上的各类质疑,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回应。
如何管住机器背后的人?
企业参与招投标,是为了“秀肌肉”,争取项目。“秀肌肉”的“舞台”,理应敞亮、公正。
但只要评委是人,就很难避免“说情”“打招呼”。
湖南的做法是,搭建一个全省统一平台。它就像一位“AI裁判”,招标文件生成、投标资格审核、评标打分等关键环节,都可以用系统规则和算法自动完成。
有人质疑:系统是人开发的,地方和企业是否可以修改数据?
交易中心回应:不可能。
从最初顶层设计上,湖南“机器管招投标”交易系统平台的开发,就采取“省建市用”的方式,形成公共资源交易全省“一张网”。
开发系统包括:数据的存储管理、流程规则的管控设定、前端应用功能的开发。这三大技术,分别由3家不同的公司完成。任意一家,都不能访问后台,更没有修改核心规则的权限。
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地市、任意一家开发公司想“独霸”整个系统,甚至修改数据,都没戏。
招标文件制作环节,如何避免“萝卜招标”?
过去,有的县里修几十米长的小桥都要求综合甲级资质,根本不给中小民营企业机会。
机器管招投标系统,会自动生成项目所需的最低资质与业绩要求,招标人无法人为抬高门槛或设置倾向性条款,由此封堵了“萝卜招标”的漏洞。
当规则被转化为代码,任何试图通过“打招呼”修改招标条件的企图,在系统的刚性执行面前彻底失效。
碰到合适的项目,中小民营企业也能有资格和大型央国企同台竞争。
自2月“机器管招投标”全省试运行以来,截至8月7日,湖南单个项目的平均投标单位由原来的14.43个/项目(标段)提升至41.52个/项目(标段)。民营企业中标项目684个,中标率从73.65%提升至85.50%。
平台运行过程中,是否可以动动手脚?
交易中心回应:动不了。
首先,系统数据采取云存储,采用区块链技术。
交易中心业务一部工作人员曹禄来介绍,招标文件发布、投标文件提交、专家评审打分等环节的核心数据与操作痕迹,会实时同步上传到链上,生成不可篡改的“数字指纹”,在公共服务平台对外公示。
“用过了就抹不掉,造假了就跑不了”。数据一旦发生变化,所有人都可以看到。
其次,平台虽然在交易中心运行,但由不同的省直单位分别负责数据安全管理统筹协调、政务云技术支撑与安全防护、系统日常运行监测。
三方协同、相互制约,形成稳固的责任闭环,让系统在阳光下运行。
如何避免专家任性评标?
系统运行无人为干扰下,到评标环节,问题又来了:
客观选项有机器代劳,但主观部分依然需要专家评分。如何避免在评标环节,找专家“打招呼”?
交易中心业务一部部长姚岱回应:
首先,谁也找不到专家。
交易中心有一个专家抽取室。过去评标前,工作人员在那里抽取专家,负责项目评标。
可记者在现场看到,专家抽取室大门紧闭。为什么?因为专家抽取,不再需要人工线下操作。
所有专家纳入数据库,系统自动抽取。抽到谁,除了接到通知的专家,谁也不知道。
评标当天,专家来交易中心,刷身份证,方能进入评标区,且业主专家和随机抽取的专家分开坐,互不干扰。
而且,找到专家也没用。
以前评标文件,动辄几十页,一个专家从头看到尾。
现在,湖南将项目所需资质、业绩要求等变成数字模块,投标文件经过系统预处理,信息规范统一,便于分成不同的内容,由机器完成所有客观分的评审,并留下清晰的痕迹,让不同的专家共同确认,一切在“明炉明档”下进行。
主观分评审中,则采用“随机组卷盲评”。专家无法预知自己评审的是哪家单位、哪个部分,登录后才会收到完全打乱顺序、随机分配的投标文件技术章节。
现场有企业问,专家之间,难道就不能互相“勾兑”吗?
还真不能。
记者发现,一系列的高科技设备,让评标环境变得十分“纯粹”。
进评标室前,专家需要穿戴一件类似交警执勤的电子马甲。马甲肩部,嵌入了高精度录音机。
一个专家想跟另一个专家“打招呼”,哪怕是窃窃私语,也会被录音机及时捕捉,触发系统预警。
不说话,打手语呢?工作人员给我们展示了交易中心的综合调度平台。
马甲安装定位芯片,专家走到哪里、跟谁碰面,屏幕上一目了然。碰面时间太长,也会立马触发系统预警。
评标区,甚至有真的机器人在管理招投标。
门口有值守机器人,防止有人非法闯入;饭点有送餐机器人,帮专家送达工作餐;评标室还有巡查机器人,不让专家在外逗留,防止互相“说小话”。
记者看完感慨,这些防作弊的高科技手段,甚至比高考还严,真可谓“武装到了牙齿”。
如何避免企业恶意低价中标?
竞争更激烈的情况下,资质水平都达标,报价更低的企业,则更容易胜出。
如何避免企业恶意低价中标?
交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曾胜说,机器管招投标,系统通过规则内嵌,实现管理的功能。
8月8日,有一则新闻:
张家界自推行“机器管招投标”改革5个月以来,已累计完成37个项目,节资超2.4亿元,平均节资率超36.6%。
节约项目资金的同时,张家界会设立标前设计审查、标中履约担保管理、标后质量检查的全程紧盯体系,对降幅10%以上的项目,会强化银行保函要求,确保工程质量。
曾胜认为,投标报价是企业自主决定的,同时意味着一种法律责任。
企业需要靠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来降低投标价格,而非靠压缩质量。恶意低价不可取。
这就要倒逼企业理性投标,学会“看菜吃饭”,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如果企业恶意低价中了标,在严格的质量监管中,却发现无法通过降低质量的办法完成项目,怎么办?
全流程监管工程质量,湖南给“机器管招投标”上了最后一道保险锁——全省统一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信用评价体系。
湖南省发改委法规处处长尹枝茂介绍,住建、交通、水利等七大行业共用一套评价标准,机器自动抓取交易行为、自动评价算分等,生成信用数据。
一旦发现中标后不签合同等严重失信违约行为,系统将自动启动联合惩戒。找发改委打招呼?找交易中心说情?统统没用!
“让失信者痛到不敢再犯,才是真正的‘长牙齿’。”尹枝茂说,一处失信即在全省受限,这就是闭环管理的终极威慑。
(文/黄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