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分享到:
东安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2009-10-13 00:00
  • 来源: 东安县人民政府
  • 发布机构:
  • 【字体:    

  2008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围绕一个主题、贯彻六大方针、突出五大建设、实现五大和谐”的总体要求,坚持具体抓、抓具体、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创新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全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逆境中开创“构建和谐东安,推进富民强县”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08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GDP)626682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9767万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185802万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261113万元,增长14.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方生产总值11987元,增长15.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8.7:29.6:41.7,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全县21家国有企业已有13家完成了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工作,安置职工1972人。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发证工作全面完成。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农村土地流转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财政改革不断深入,财政综合预算改革、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稳步推进。政府采购进一步规范,财政监督力度加大,财政秩序明显好转。计划、投资、价格、住房等各项改革整体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有序推进,《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和《承接产业转移优惠政策十六条》及时出台。

  为民办实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省定为民办实事的28项指标全面完成,其中新增城镇就业人员等10项指标超额完成。县定十件实事基本完成,其中全县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通水泥路等项目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除率100%,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建设6所,农村电影公益放映5868场次;新增城镇就业5810人,援助“零就业家庭”172户,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40157人,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812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426130人,参合率85%,新建、扩改建乡镇敬老院任务1所,城镇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达到128.4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达到40元,新建农村安居房350户;新建(筹集)城镇廉租住房任务3000平方米,对380户城镇最低收入家庭进行了租赁住房补贴,完成建设经济适用房任务1500平方米;完成县乡公路路面水泥硬化59公里,完成投资3583万元,投入资金8099万元,完成135个行政村的路面水泥硬化321.6公里;新增通电话自然村26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12个,80个行政村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投入71.2万元,解决了电视盲区7770人看电视问题;投入资金366.74万元,新建集中供水工程20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8840人,新建农村沼气池486口;拨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1175万元,新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64人,新增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对象13人,对18对再生育夫妇施行了出生缺陷干预检测;基本建成县城城区治安电子防控系统,在县城27个重点部位设立了探头,实行24小时实时监控;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3个,重建和改造配电网30个行政村。

  “平安东安”创建力度加大。信访维稳“五个三”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全国“两会”、“奥运”期间实现了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零指标”;安全隐患的排查、交办、催办、督办工作加强,集中开展了非煤矿山整治和尾砂坝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有效防范和处置了年初冰冻灾害、小儿手足口病和三鹿奶粉等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大局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扩散,县域经济发展的压力加大;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难度较大;返乡农民工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41941万元,比上年增长9.2%。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40.4万吨,比上年增长2.31%;出栏生猪81.67万头,出栏牛1.83万头,出栏羊3.9万头,出笼家禽852.66万羽,水产品产量达到15242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5.39%、7.02%、7.73%、8.44%和7.68%。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55家,实现加工产值7.7亿元,同比增长21.3%。发展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东安鸡”商标注册成功。以舜皇米业、吉祥食品、金叶米业、天健银杏、东安鸡吴氏禽业、金源米业等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进一步发展壮大。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全县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380万元,整治各类水利工程6550处,其中治理重点病险库20座。农业机械化步伐加快,全年落实农机补贴资金310万元,累计推广各种农业机械2800台。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48万台/33.5万千瓦,同比增加1.9万千瓦,增长6%。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新创办农村“四清四改”重点示范村16个,完成省定扶贫开发村12个,培育明星镇4个,明星小康村8个。全年共完成村道路面水泥硬化540公里,硬化组道24公里,硬化户道19.7公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完成投资366.74万元,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24万人;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完成了大江口乡中低产田改造;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879口,改厕444座;完成楠竹低改4.9万亩,柑桔低改2万亩。完成人工造林1.35万亩。种植烤烟0.47万亩,收购烤烟1.44万担。新建和改造农作物与畜禽优良新品种(系)32个,推广应用面积达12.3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08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47645万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65915万元,同比增长38.8%;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1730万元,同比增长15.3%。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0040万元,同比增长2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0827万元,同比增长2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9213万元,同比增长8.2%。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县6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61886万元,比上年增长37.4%,实现利税21134万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利润总额9737万元,比上年增长23.9%;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发电量21631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7%;水泥68.94万吨,增长10.6%;铁合金80516吨,增32.8%;人造板24855立方米,增长15.9%;锑8173吨,增长52%;水力发电设备25191千瓦,增长6.2%。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5762万元,增长13.5%。全县四级以上建筑企业5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7136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11.7万元,税金总额468.2万元,施工面积208.7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4.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2793万元,比上年增长58.6%。其中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1909万元,增长65%;农村固定资产完成投资40884万元,增长17%。在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投资完成170244万元,增长59.4%;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144870万元,增长89%;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6795万元,增长35.6%。

  城市化建设强力推进。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4.94%,比上年提高2.64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建设共完成投资8.1亿元,其中县城“东扩西改一通道”建设48个项目完成投资3.38亿元,鹿鸣路、金源路、文体中心、背街小巷改造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同心路完成工程投资2630万元;狮岩路完成了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九龙时代广场、加州首府、东安建材家居广场、紫水一方小区、阳光新城、锦豪花园、污水处理厂、一中体艺馆、人民公园扫尾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芦洪市、大庙口、石期市、井头圩等重点镇建设全面推进,共完成投资1.1亿元,其中芦洪市镇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交通建设,邵永高速东安段完成投资3.8亿元;永东公路基本贯通,25公里路灯亮化工程全面完成;省道217线改造工程四个标段建设进展顺利;通乡、通畅、通达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03亿元,建设里程798公里,全县86%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路。电力能源建设,老山界220KV变电站、石期市110KV变电站动工。白滩河电站完成投资950万元。第三期农网改造开工建设55个村,完成投资1750万元。高岩水库引水入县城工程完成投资3800万元,铺设管道26公里。

五、交通和邮电、旅游业

  交通运输快速发展。2008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60243.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8%。年末,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含区乡公路)达2045.707公里,其中:国道41.039公里,省道57.466公里,县道229.688公里,乡道275.263公里,村道1393.8公里,专用道48.451公里。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县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0549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102万元,电信业务总量8447万元。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5.24万户,其中市内电话用户1.99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88万户,公用电话0.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1万户,小灵通用户4947户,宽带网用户7130户。

  旅游业发展平稳。全年接待入境游客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6%。舜皇山主峰综合开发项目进展顺利。投资260万元,对唐生智故居树德山庄进行了维修,完成了进入山庄1.5公里硬化公路建设,维修了部分虫蛀、朽烂建筑。开发了永州舜皇生态农业园旅游项目,初步完成了生态农业园规模建设。

六、财政、金融、消费和招商引资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2008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8781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2.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406万元,同口径增长22.7%,按市口径计算完成20168万元,同比增长22.1%。全县财政总支出80661万元,增长30.24%,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8486万元,增长29.8%。

  金融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 4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75亿元,同比增2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24亿元,增长46.4%。

  消费品零售市场活跃。2008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856万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县及县以上零售额94766万元,增长28.7%;县以下零售额65090万元,增长16.1%。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141166万元,增长24.1%;住宿和餐饮业18196万元,增长17.8%;其他行业494万元,增长12.4%。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引进项目265个,合同引进资金21.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5.48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合同引进内资18.7亿元,实际到位内资13.35亿元,同比增长17.1%;合同引进外资334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840万美元,同比增长9.3%。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04所,其中,小学63所,普通中学 40所(其中高中5所,初中35所),职业中学1所。全县在校学生56281人,其中普通中学21842人(其中初中14094人,高中7748人),职业中学1575人,小学32864人。幼儿园36所,幼儿在园人数7548人。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5934人,其中专任教师4460人。在专任教师中,普通中学2372人,职业中学148人,小学1940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现免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8年,全县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1136人,再创历史新高。

  科技工作加快发展。全县共有科技所(站)16个,农村科技推广小组486个,培养科技示范户123户,全年举办科普培训班266期,培训人员1.84万人,引进推广新优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128项(个),申请专利45件。2008年被评为“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创建县”。金鸡牌焊剂、舜皇牌银杏、三氧化二锑、MF-80型玉米脱粒机等产品在全国各地科技博览会上签订各类合同1380份,交易额达2920万元。《东安鸡开发与推广》、《高铅尾矿及废渣生产技术》和《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分别获永州市2008年度科技进步二、三、三等奖。

八、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全县有文化馆1个、农村文化馆(站)18个、图书馆1个、农村图书馆(室)18个,共藏书138000册。电视差转台2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3%。全县有线电视用户2.93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5个,其中:县以上医院7个,乡镇卫生院 16个,卫生监督所1个,疾控中心1个。拥有病床963张,其中县以上医院病床619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1628人,其中:执业医师457 人,执业助理医师502人,注册护士 386 人,药剂人员98人,检验人员57人,其他人员128人。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县范围内全面铺开,参合率由上年的72.69%提高到85%。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县各类体育社会团体发展到52个,团体会员9334人,个人会员1.5万人,体育指导站65个,参加活动人数1.63万人。全年共举行各项体育比赛65次,参赛人数1.23万人次;成功举办了万人太极拳比赛,成功承办了三市八县区乒乓球赛和永州市中青年门球赛。竞技体育成绩突出。2008年,我县运动员在全省武术比赛中获金牌4枚、银牌4枚、铜牌3枚;在全省首届大众跆拳比赛中获51kg级第二名;在全省飞蝶比赛中获单项金牌1枚、团体金牌3枚。

九、资源、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森林资源保护加强。全县全年完成各类造林14566亩。其中退耕还林、荒山造林10001亩;速丰林造林10556亩;与工程造林相结合,完成绿色通道造林2434亩,完成城市生态圈造林615亩。完成历年来退耕还林的补植补造24200余亩。全年完成义务植树共130万株,完成育苗980亩,完成中幼林抚育12.1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为56.6%。

  环境治理取得成效。2008年全县废水排放总量为109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407万吨、生活废水687万吨; 废气排放总量438019万标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气317203万标立方米、生活废气120816万标立方米;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95.65%。全县6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75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898吨,综合增量因素,二氧化硫削减率为13.21%、化学需氧量削减率为13.26%。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100%。

  安全生产形势趋好。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0人,比上年下降50%。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16人,下降56.8%;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人;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10起,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4.35人,下降45.6%。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正常增长。年末全县总户数170100户,总人口602771人,比上年增加243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6013人,农业人口526758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2.6%、87.4%。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13424人,女性人口289347人。全年共出生5419人,出生率为9‰,比上年下降0.1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558人,死亡率为4.26‰,上升0.85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2861人,自然增长率为4.77‰,下降1个千分点。全县常住人口52.28万人,比上年未增加0.07万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年末职工人数19167人,其中:国有经济17230人,集体经济363人,其他经济1574人。全县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48389万元,比上年增长20%;全部从业人员人均工资25285元,比上年增长20.8%。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2元,同比增加1687元,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727元,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4874元,同比增加776元,增长18.9%,其中工资性收入1368元,增长18.1%;家庭经营性收入5373元,增长2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37元,增长20.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3464元,增长16.1%。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2008年,全县企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15505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944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6348人、12709人、16457和20200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157人。全年共发放各项保险金8907.38万元,其中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3328万元、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076万元、医疗保险金1297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金66万元、失业保险22.38万元、工伤保险70万元、生育保险48万元。劳务经济发展迅速,累计劳务输出15.1万人次,其中新增10102人,创造劳务收入17亿元。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速度的计算基数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做了相应调整。

  4、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08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

相关政策
Document
友情链接

主办:东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安县数据局(东安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地址:东安县车站路133号  邮编:425900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0746-4239377(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电子邮箱: dadzzw@163.com  湘ICP备16008386号
湘公网安备43112202000005号  网站标识码:4311220001

  • 监督一点通
  • 三湘e监督
  • 湖南省政府网